国泰君安或5月递IPO材料 将与银河互保上市
时间:2013-05-07 03:21 来源: 编辑:iCJZX 位置:财经资讯
[ 虽然经历几轮增资扩股,国泰君安2012年末的净资本规模达到202.5亿元,但在业内仅居第五位 ]
继去年12月正式发布上市辅导公告后,业内重量级券商国泰君安即将迈开上市的实质性步伐。
昨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国泰君安预计于5月份启动A股申报程序。据透露,本次国泰君安上市申报的保荐机构为银河证券和华融证券,主承销商初步定为银河证券、华融证券和平安证券[]。其中,银河证券与国泰君安为上市互保机构。
“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如无意外应该很快就会申报了。”国泰君安一位内部人士也向记者表示,本来年初就准备递交上市材料,后因为证监会对在审IPO的财务专项大核查受到耽搁,现在已补完2012年财务报告。
净资本之困:
IPO五券商已排队
对于上市扩充净资本,国泰君安已经翘首企盼多年。特别是在2012年创新大会以来,上市券商与非上市券商在发展新业务的资本投入上差距拉大,对于证券业竞争格局的影响更为剧烈。
Wind数据显示,国泰君安证券[]2012年合并口径的营业收入为76.94亿元,净利润25.34亿元。其近几年来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稳列业内第一梯队,2011年和2012年的业绩均排名第三,仅次于上市券商中信证券和海通证券。
但与上市券商相比,国泰君安的净资本仍然相形见绌。即使经历过几轮增资扩股,其在2012年末的净资本规模为202.5亿元,在业内仅居第五位,为中信证券净资本规模的一半左右。
自2012年5月的创新大会以来,证券公司对资本的渴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烈程度,资金密集型的资本中介业务成为各家券商的重点逐利方向。融资融券、约定式购回、做市商等正在如火如荼开展和筹备的业务都对券商的资金实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今年4月,国泰君安证券董事长万建华对媒体表示,国泰君安在创新业务的能力上已经没有问题,就是受到资本实力的制约,不然会做得更大更快。
“上市时间拖得越久,国泰君安与中信、海通等券商之间的差距就会越拉越大。”一位非银行金融行业分析师对记者称,“一参一控”的鸿沟已让国泰君安与曾在同一起跑线的中信证券之间的差距愈加扩大,甚至是原本各项实力尚存差距的海通证券也在IPO后迎头赶超。
而上市券商在占尽股权融资扩充资本金优势后,也发力债务融资。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中信、招商、广发等多家上市券商先后通过发行公司债、短期融资券等方式融资近500亿元。连正在冲刺IPO队列中排队的国信证券也按捺不住,发行次级债以解燃眉之急。
但业内人士指出,上市进行股权融资仍然会是证券公司的首选,毕竟这才是真正能够扩充净资本的。
据统计,目前A股上市券商共有19家,在会申报的券商有5家,包括在上证所申报的东方证券、东兴证券和中原证券,以及在深交所申报的第一创业和国信证券,加上即将递交材料的国泰君安和银河证券,共有7家券商急候上市。
对于国泰君安是否能在年内上市,其内部人士表示“尚不明朗”。“IPO还没开闸,即使开闸流量会有多大,近800家企业如何释放尚存在不确定性。前面排队的券商有的都上报一两年了,而同为上海国资旗下的券商,东方证券也排在前面。”
“一参一控”清障:
与银河证券齐头并进
作为资产规模和综合实力最强的非上市券商,国泰君安的坎坷上市路一直备受关注。
2007年,国泰君安公开提出上市计划,并于2008年首次进入上市辅导期,但“一参一控”的门槛成为绕不开的上市障碍。
2008年3月,证监会发布《关于证券公司控制关系的认定标准及相关指导意见》,明确证券公司“一参一控”政策,提出凡股东、实际控制人不符合“一参一控”要求的证券公司不得上市。原为“汇金系”券商的国泰君安因为股东迟迟未能解决“一参一控”问题而上市无门。其间,国泰君安甚至考虑过转道香港上市。
2012年初,国泰君安相关人士便向记者证实,申银万国[]和国泰君安两家公司的换股目前已经全部完成。国泰君安两大股东中央汇金公司和上海国际集团达成股权互换加期权回兑的协议,汇金退出;上海国际集团为其实际控制人。随着中央汇金不再持有国泰君安股份,以及新股东上海国际集团将旗下上海证券股权的转让完毕,国泰君安“一参一控”的上市障碍已经完全扫除,上市计划可以正式提上日程。
随着银河证券H股IPO今年4月份在香港联交所通过聆讯,国泰君安也开始布局申报A股IPO,上市进入最后冲刺。与银河证券“A+H”模式不同,国泰君安H股先行,其驻港子公司国泰君安国际(01788.HK)控股有限公司已于2010年7月8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目前尚未透露有在H股整体上市的计划。 摄影记者/吴军。(.第.一.财.经.日.报 .彭.洁.云,周.绾.绾)
原文地址:http://www.icjzx.com/cn/fund/zhs/423.html
本文关键字:国泰君安或5月递IPO材料
上一篇:10年否决245单IPO项目 低成本造假渐成过去式
下一篇:光大IPO项目“中奖”过半 中矿环保被抽中核查